练拳找力点,功夫才上身。所谓力点,是筋骨撑开后,一动就绷紧的“小疙瘩”。比如小腹一缩,久了会凝成个硬核,有人叫丹田,有人称气海,名头不重要,能松能紧才是关键。
武术重视骨盆,承上启下,动力源头,有大力量蕴藏。枝动叶振,随波觅源。意思是,根节动带梢节,找到根本。了解未知,都要找线索。本质往往简单,表象眼花缭乱。人有很多未知,求索之心,不能失去。
人都有障碍,或多或少,知道越多,脾气会越小。为什么,知道多了,就知道了,还有更多不知道的,人就牛不起来了。什么是朗照力,打拳时,心里做个旁观者,一直盯着它,意别太重,要持久,别想别的。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杂念纷飞,心神不宁,最耗散精力。声与音不同。声,来自天地万物。音来自器官,比如声带,丹田催出来的音,也称为内音,直上颅腔。有内功的人,声音洪亮,有底气,丹田有劲。
耳目灵敏,很重要,要做到耳聪目明。古代时,文武不分家,有骑射一门功课,开弓之力,眼疾手快,听风辨位,人马合一,百步穿杨。肋弓如铁夹,心窝两侧的骨头一合劲,背发力、前合后开,劲路就稳了。
若胸一窝,劲就散,像漏气的皮球。再往上看,脊柱拔直时耳根后扯,头皮绷紧,下颌微收,百会如顶书,这点精神头,就是拳家的“虚灵顶劲”。武术练实也修虚。实的是筋骨劲力,虚的是心法神意。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拳谱讲“三正”:心正、劲正、法正。心不是玄谈,能专注、会激动、懂收敛,便是心在用事。劲路走对了,一拳出去不歪不飘;法度守住了,招式才有根。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偏偏决定功夫高低。
拳劲如球,瘪了转不动,得先撑圆。推手时掤劲不足,一搭手就垮,只因缺了“四大撑”:撑肱如拉弓,斜方肌一紧,肘尖下沉,横劲自然足。形意拳的“劈拳”便是典型,肘裹肱旋,劲如斧劈木。
撑肋似铸铁,肋条硬了,腰劲才霸道。八极拳的“顶心肘”,全凭肋弓撑开,腰马合一,撞得人腾空而起。撑后腰用顿挫劲,腰筋一开,背力翻倍。太极拳“闪通背”,后腰如弹簧猛抖,劲从脚跟直透指尖。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撑大转子如千斤顶,腿力全凭这儿释放。戳脚门讲究“腿从胯出”,大转子吃住力,一脚能踹断石碑。撑是根基,旋是活路。小腹紧、腰上拔,大腹自转,劲才不僵。
关节更要会自转:髋关节旋开,骨盆如磨盘;肩胛骨一开一合,肱骨如车轮;小臂拧转时,尺桡骨像螺丝刀钻木。通背拳的“连环鞭”,就是肩胛带肱骨,甩出鞭梢劲;八卦掌的“磨身掌”,全仗髋关节旋拧,步子越走越毒。
老辈人传拳,爱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民国时,形意名家尚云祥教徒弟,专盯“三撑”:学生站三体式,他拿棍子点后腰,腰没撑住,一棍子抽上去;肘尖不沉,抬一寸就加块砖;大转子松了,直接一脚踹膝窝。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么练出来的劲,打人如插秧,一杵一个坑。再如杨氏太极的“搬拦捶”,外行看是手画圈,内行才懂“肋弓开合”的关窍。杨露禅当年与人试手,对方刚搭手,他肋弓一弹,人已跌出三丈,旁观者愣是没看清动作。
“撑筋拔骨不是死扛,旋腰转胯莫忘虚灵。拳脚无虚实,如灯无明暗;心法不合一,似刀没开刃。”练拳到最后,撑的是规矩,旋的是天性,规矩足了,天性自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