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开YouTube,刷到那个ReHacQ频道,有时候真觉得自己仿佛闯进了什么“选举迷宫”,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那些政治家正襟危坐,有的东拉西扯,有的花式输出,气氛既紧张又带点喜感。
其实,过去这些年,谁还没感受过日本选举“惯性信息流”的无聊?
满屏都是一张张面无表情的正装照,几句老掉牙的公告词,要么是“政见发表”,要么还是“丑闻爆料”那一套。
年轻网友多半就是笑笑,翻个白眼滑走,没人在意到底谁说了什么新鲜玩意儿。
但这个ReHacQ,偏偏把政治家的日常和他们的政策“人设”连起来,甚至还让他们吃饺子、喝啤酒?
这就有种“拜托了,政治家”的即视感。
说到这,你是不是觉得怪有意思?
嗯,别急,问题来了:
这些貌不惊人的YouTube节目,为啥能在选举季杀出重围,舆论场搅得鸡飞狗跳,传统媒体老记者都忍不住盯着看?
风头到底从什么地方起的?是不是一场策划障眼法?
倒退几年,谁会觉得一个网络频道能搞定政坛流量密码?
老牌媒体的坐班编辑们只在意版面,政策内容都被审了一轮又一轮,最后只剩精雕细琢的碎片。
但是如今,年轻人都在网上吵吵嚷嚷,社交平台直接搞成“全民选举评论区”,新闻标题都变成了弹幕吐槽的大字报。
往年,广岛县前市长石丸伸二靠东京都知事选举火了一把,国民民主党玉木雄一郎在众议院蹦跶,兵库县前知事斋藤元彦因丑闻掉队,转头兜个圈又上岗……
这些人但凡会整点社交媒体话术,立刻在舆论场掌握主动权,原本被丢进“下水道”的形象马上就能翻身。
巧合的是,他们全都上过ReHacQ的节目。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流量魔咒”吗?
你要真想知道原因,还得瞧瞧节目制作人高桥弘树这个人,他的思路和套路,比那些刻板新闻发布会强太多——
今年七月那场参议院大阪选区政策会,本来以为又是常规表演,结果高桥直接黑T恤上阵,不是主持,更像是邻家小哥,坐在一帮西装候选人中间,像同学会聊天一样拆政策,手里还甩着一份分类表格,经济、农业、社保、政治改革……逐一开问,各路人马各展奇招。
有网友看了,说现场简直像在看饭馆聚会,气氛松弛又能get到候选人的人情味。
现在的选民,尤其25到65岁的上班族,谁还愿意听一堆空洞政论?
要的就是点对点的真话,能直观感受观点冲突、个性碰撞,有弹幕才能知道谁是真的有料。
可是,咱们不妨溯源一下:
高桥最早可不是网络野生主持,那是正规军毕业的。
早稻田出身,东京电视台混了18年,从街头真人秀《可以跟着去你家吗》到后来的经济讲座,基本上把电视经验和网络创新结合到极致。
别的节目都是端着麦、对着镜头,套路老得能写剧本,高桥偏要逆流而上,鼓捣一档采访陌生市民的“深夜探家”,抓住都市人最松懈的夜色,直接拍下家里乱糟糟、素面朝天的小确幸状态。
有一说一,这种观察力,一下就把“传统媒体人傲慢”拍在了地上。
最早做YouTube项目时,他自己也端着点专业架子,以为电视台那套就是宇宙最强,结果在网络上疯狂撞墙,效果一般,弹幕倒一片嘲讽。
但人嘛,总得试错,慢慢学会松手,管它“规矩”,喜欢就敢乱来。
日经、东京电视学堂这些节目,最终也是踩着网络节奏走出来的,每一集都能看出内容制作的底子,但再一味老气横秋,观众直接投票弃权了。
风险很大,机会其实更大。
话说回来,为啥这个ReHacQ会有那么多“政坛网红”愿意上门?
要知道,这些日本政治家都不是那么随和的人,石破茂冷脸老干部、玉木雄一郎社交媒体通吃、石丸伸二直言不讳,哪个不是一肚子故事。
但对于节目来说,引流的最大秘诀不是猎奇丑闻,而是能当面聊政策,一聊就是九十分钟,别家媒体想都不敢想。
比如说,石破很喜欢讨论政策问题,跟高桥就是老熟人,能聊得开。
玉木雄一郎也是敢于用网络互动做自我形象修复,哪怕有了丑闻(像那个出轨事件),他还敢正面怼,结果社交媒体一下把他“直面批评”的人设推到了台风眼里,参议院选举照样赢下。
石丸伸二更是话题流量王,之前那些社交言论引发一波又一波讨论,节目一上线,三百万播放量直接炸锅,年轻人全都“共鸣”了。
还有一点,节目不光是只把大党候选人拉出来遛一圈,恰恰是那些主流没空搭理的小众人物,反而更有料。
一圈子网络深度访谈,不剪辑也不美化,尴尬瞬间照样留着,让人看得更像隔壁邻居聊天,而不是“新闻发布会”里的自说自话。
以往日本政客并不重视这种YouTube渠道,但2024年一连串选举开始,网络信息一夜间膨胀到不可忽视,每次选举,高桥的节目都成了新热门。
智库的调查也很扎心:
纸媒、电视依然是最“值得信赖”的传统信息源,可要论人气和“打开率”,还是互联网更胜一筹,社交账号直接占据了新闻入口。
有些老资格的议员其实也焦虑,政绩不稳、性格内向、论辩能力拉胯,面对镜头就怕露怯,只想躲着。
但VPN堵不住的,还是被年轻选民“弹幕追问”给围住了。
能打能侃的政客会主动申请上节目,脆弱的则只能望而却步——看来这确实成了新一代选举“试金石”。
高桥也坦白自己最向往采访小池百合子和冲绳知事玉城丹尼,甚至想跨国对话美国总统特朗普,想知道对方到底有几分真心几分表演。
至于中国方面,他也不掩盖自己的兴趣,政治和经济话题很有吸引力,还能跟王毅这样的“熟悉日语的大使”聊聊,两国之间的“深度访谈”,那才是顶级跨界。
说到访谈新套路,必须说“吃饺子、喝啤酒”这个设定。
在当下的日本访谈生态里,谁能想到政治家能在神社旁和制作人把酒言欢,还能聊到自己老家,顺道讨论政见,玩得像老朋友?
比如说,茂木敏充那次旅行式采访,真的就很不日本,连续几小时拉着政治家在故乡喝酒、散步,神情变化全都收进镜头。
你说这不是深度挖掘政治家性格,还能有啥?
过去的采访局限于办公桌前,十几分钟赶拍完就交差。
但像高桥他们这样,变相把“政策辩论”和“人性观察”糅合在一起,才让观众体会到政治家不是机器,也是普通人。
更别提那些公开辩论和群访环节了,主持人的角色既是气氛调节,也要把握好距离感。
一旦关系乱了套,立刻就有弹幕吐槽说“不公正”,但把控好了,就能让节目形成自己的品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左派”或“右派”,也不是娱乐至死的流量节目,而是讲究平衡和共鸣的媒体空间。
其实,日本传统媒体一直受限于所谓的“记者俱乐部”机制,说白了就是内部群聊,主流媒体和官邸捆绑在一起,独立撰稿人和草根新闻人基本被拒之门外。
这种行业“壁垒”不仅让新闻内容变得雷同,也让监督失去了锋芒。
而高桥的节目刻意跳开主流规则,没什么“关系户”,全靠本事吸引嘉宾,不论权力大小,真有什么料都能聊出来。
被问到“政治娱乐化”风潮,高桥也不回避话题,他觉得重点不是“搞笑”,而是要展现那些专注政策的人本魅力。
毕竟,传统报道总是呈现阴暗面,社会监督的责任不能丢,但也没必要只盯着负面,政治人物要有“完整性”,正反两面都能说出来。
他自嘲自己不是记者,更像导演,专注的是如何撬开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采访时总是“刨根问底”,一再问为什么能说、为什么不好说,在对话中逐步推近真实。
这一套节目要能成气候,离不开社交平台的流动性。
把长时间访谈和社交互动结合起来,弹幕和评论区就成了新式“议会广场”,各种观点博弈,谁也不能一统江湖。
甚至那些立场极端的网友,也会被折进来听一耳朵,不再是“同温层”自嗨。
现如今,“分阵营”已经成了各路平台算法的惯性。
左派只给左派看,右派自说自话。
但高桥最不愿意走那套“自动分群”的路子。
算法诱惑虽然大,涨粉极快,但他更在意,如何让不同观点都能找到空间。
设法让极端派和温和流派都能参与讨论,才是让节目持续生长的关键。
转念一想,整个选举传播方向其实早已变了味。
日本社会不再有单一信息源,个性化评论、网络互动、大众话语权全面提速,传统媒体的“严肃性”和网络平台的“平民感”在交汇区疯狂摩擦,诞生出一大堆声音杂糅的新媒体产品。
高桥这样的制作人,本质其实就是个“局外导演”,既不靠关系也不靠编故事,只希望通过更开放的交流,让政治家的“多面性”和“脆弱感”都能有地方可放。
能不能成为新一代的公信力平台——还真不好说。
观众会用手中的手机和评论区决定一切。
但眼下,这种吃饺子、喝啤酒的访谈节目,确实比流水线式新闻要来得鲜活有趣,也许日本选举报道正迎来自己的第三次浪潮。
你怎么看现在的社交平台在选举中的作用?
是不是比传统电视和报纸更让你有参与感?
有没有搞过“弹幕投票”这样的互动?
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