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张仲景六经辨证高血压系列(全)高血压,原发性发病机制
高血压,张仲景六经辨证,斩断血压升高的根
高血压,太阳病辨证及案例-颈椎
高血压,少阳病辨证及案例-焦虑
高血压,张仲景六经辨证之阳明病(内热便秘型)案例
高血压,张仲景六经辨证之太阴病(痰湿类型)案例
高血压,张仲景六经辨证之少阴病(心肾阳虚体弱)案例
高血压,张仲景六经辨证之厥阴病(多年顽固性且合并他病)案例
大家可以直接【点击标题】查看相关内容。
中医案例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妨架上药生尘。
图片
高血压常见两种类型
1.高压高 气病 压差大 肝阳上亢
2.低压高 血病 压差小 痰湿血瘀
高血压患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吃西药,高压降得快,低压(舒张压)特别顽固,降不下来或者降得慢,结合案例给大家详细讲一下。
患者赵先生,51岁,发现高血压两年,之前吃过西药控制,高压(收缩压)倒是能降得比较理想,但低压总在100到110mmHg徘徊。
图片
一停药,高压也很快回到140-160mmHg,低压更是居高不下。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在中医看来挺典型的现象:高压和低压的问题,根源上有所不同,调理起来速度也有差异。
中医有句话叫“高压高,气病,无形;低压高,血病,有形”。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高压偏高,很多时候跟“气”的运行不畅有关。
图片
这个“气”,你可以理解为身体里推动能量运行的那股动力。
图片
它受到情绪波动、睡眠不好、精神紧张这些“无形”因素的影响很大。比如生气着急了,或者连着几天没睡好觉,高压就容易往上窜。
因为高压高是在“气”这个层面出了问题,相对像是功能性的紊乱,所以一旦把这些干扰因素(比如调整好情绪、改善睡眠)处理得当,高压的改善往往能比较快看到效果。
赵先生之前吃药高压能较快降到正常,也部分印证了这点。
但低压偏高,中医认为更深一层,常常与“血”和身体里堆积的“有形”病理产物有关,比如痰湿、瘀血。
图片
图片
这些东西是实实在在、粘稠阻滞的“垃圾”,堵在我们的血脉、脏腑里,让血管弹性变差,血流阻力增大,低压自然就高了。
像赵先生表现出来的口臭、口干、打呼噜、舌苔白厚有齿痕、大便虽然成形但舌有裂纹,这些都指向体内有痰湿内停。
他感觉膻中(胸口)偏左微痛、偶尔心慌、眠浅多梦、轻度躁动,也提示气血运行不畅,可能有痰湿兼气郁化热的趋势。
这些痰湿就是“有形之邪”,它们质地粘稠,形成不是一天两天,想化掉、排出体外,自然也需要一个持续调理的过程,急不得。
这就是为什么赵先生的低压下降不明显,显得更“顽固”。
图片
赵先生的情况,我们中医诊断为“眩晕”,属于“脾虚痰湿内盛”。
脾是负责运化水湿的,脾虚了,水湿运不掉就变成痰湿,堆积在体内,影响气血运行,导致低压难降。
图片
所以给他开的方子,核心思路就是“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里面用了大量的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来健脾,增强身体运化水湿的能力,这是治本。
图片
用清半夏、瓜蒌、生姜、麸炒枳壳来直接化痰湿、理气宽胸。
用柴胡、醋香附、醋郁金来疏肝理气,解决气郁的问题(气顺也有助于痰化)。
再配合桂枝、白芍调和气血,葛根舒缓颈部血管,牡蛎潜阳安神,酒大黄少量通腑泻热。
整个方子既照顾到无形的“气”的调理(疏肝理气),更着重于化解有形的“痰湿”(健脾祛湿化痰)。
图片
针对赵先生的问题,需要持续地健脾、祛湿、化痰,慢慢地疏通血脉,低压才能逐渐稳定下来。
而高压的问题,在调整生活方式(情绪、睡眠)和适当药物干预下,相对更容易看到改善。
理解了这个“无形”与“有形”调理快慢的差异,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血压变化,坚持正确的治疗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