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虽然初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势如破竹,但随着战争的深入,问题与困难逐渐显现。首先,清政府实施的“剃发易服”令引发了广大汉族民众的强烈反抗,这成为了清军面对的第一个大挑战。其次,由于八旗军的兵力有限,他们不得不依赖于已经投降的明军,然而这些降兵的忠诚度常常令人担忧。由此,清朝与南明之间的战争进入了漫长的拉锯战阶段,局势不再一片顺利。
南明军最有力的反击出现在1652年,尤其是李定国在桂林和衡阳的大捷,以及1657年郑成功在南京的战斗。这些胜利,不仅极大提振了南明的士气,也让广大的汉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尤其是李定国的桂林、衡阳大捷,成了抗清战争中最为辉煌的篇章。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讲述李定国在桂林和衡阳的胜利。
(一)
自1647年张献忠在川西去世后,他所建立的大西国由其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接管。四人原本都是张献忠的义子,改姓张,后来又恢复了原姓,大西政权进入了由四王共议政的阶段。在这四人中,孙可望年长且威望较高,因此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其他三人纷纷表示愿意支持他。孙可望在这一阶段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他的指挥下,大西军逐步从四川撤退进入贵州,随后又向云南发展。在云南,大西军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实力得到了恢复。
展开剩余81%与此同时,抗清的战场主要集中在湖广和两广地区,何腾蛟、瞿式耜等前明大臣联合大顺军与清军激战,形成了对大西军的屏障。由于八旗军兵力不足,清朝不得不依靠一批明朝投降的将领来进行作战,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被任命为三南王,分别负责湖广、广西、广东的战斗。尽管这些降将曾在崇祯四年投降,但他们的效忠与战力也时常受到怀疑。
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被清军逐个击破。到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等领导人相继被俘或杀害,长沙、桂林、广州等地相继陷落,永历皇帝朱由榔被迫逃亡,并得到了孙可望的接应。此时,抵抗清军的力量几乎只剩下占据云贵的大西政权和福建、浙江的郑成功及大顺余部。
在这种背景下,李定国等人开始了对清军的反攻。孙可望早在1649年便与永历政权接触,期望联合。经过多次波折,最终大西军成为了“明军”,永历帝也在贵州安龙得到了庇护。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大西军逐渐恢复了战斗力,而此时的清军由于过度扩张,兵力分散,湖南、广西一带变得空虚。1651年,孙可望、李定国等决定发动反击,目标直指湖南、广西。
(二)
李定国的桂林、衡阳大捷,在历史上被广泛称道,但在这两场胜利之前,他曾在靖州取得过一场重要的战役。虽然在靖州没有斩杀清朝的亲王,但这场胜利同样意义重大。
当时年仅31岁的李定国与冯双礼指挥的明军约有八万人,其中骑兵一万,还有“新式武器”——战象。相较之下,湖南的清军仅有约两万,由沈永忠指挥。战斗的双方形成了明显的兵力差距,明军具备绝对的优势。
1652年5月,李定国与冯双礼兵分两路,从贵州出发,开始向湘西的靖州进发。湖南将军沈永忠紧急调派张国柱率领八千兵力前去增援。5月22日,李定国与张国柱在靖州激战。战象的冲击力如同现代的重型坦克,直接将清军冲击得七零八落。随后,李定国利用兵力优势对敌人进行了合围,最终清军大败。明军共斩杀清军5163人,俘获809匹战马,张国柱率领残军狼狈撤退。
李定国随后接连攻克靖州、武冈等地,并向宝庆(今湖南邵阳)推进。面对这种攻势,沈永忠请求广西的孔有德增援。但由于过去的积怨,孔有德对沈永忠心怀怨恨,拒绝提供援助。沈永忠在无援之下只能放弃宝庆,最终逃入长沙。
李定国紧追不舍,沈永忠在长沙也无法稳住阵脚,最终决定放弃长沙,退至岳阳、常德一带。随着沈永忠的逃跑,湖南的抗清力量基本崩溃。李定国迅速占领了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恢复了湖南的明朝政权。
接下来,李定国决定南下,瞄准广西的孔有德,意图清除后方隐患。孔有德的兵力本就不强且分散,再加上与沈永忠的内斗,使得他没有及时准备迎战。李定国的大军向广西推进时,孔有德处于必败的境地。
(三)
当孔有德得知李定国的进攻时,他惊愕不已,但此时一切已经太晚。6月下旬,李定国的大军已深入湘桂边界,并于6月28日攻占全州,击毙清军将领孙龙、李养性。明军紧接着继续南下,直逼桂林。
孔有德急忙集结部队,试图在桂林以北的兴安县抵挡李定国。然而,6月29日,明军攻克了严关要隘,孔有德狼狈撤回桂林。7月初,李定国的大军包围了桂林城。7月4日,明军突破桂林防线,冲入城内,孔有德随即下令焚毁王府,之后自尽。孔有德的妻子白氏临终时,将儿子孔庭训托付给侍卫,并告诫他说:“苟得免,度为沙弥。勿效乃父做贼一生。”
桂林陷落后,李定国趁胜追击,迅速收复了整个广西,清军将领线国安等人逃入广东境内。这场战斗,不仅让李定国收复了大量土地,还为明军赢得了巨大的声望,成为清军入关以来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然而,孙可望开始对李定国的胜利产生嫉妒,并暗中设法削弱李定国的影响力。孙可望的野心逐渐暴露,他试图通过阴谋手段控制整个南明政权,消除李定国和刘文秀的势力。
(四)
李定国在湖南、广西的胜利令刚刚即位的顺治帝感到震惊。清朝的南方官员纷纷请求派遣“八旗劲旅”南下镇压李定国。在这种压力下,顺治帝决定派遣尼堪带领八旗军南征。
尼堪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的后代,军事才能卓越,深得顺治帝宠信。顺治帝亲自为尼堪送行,赋予他“定远大将军”的称号。尼堪从北京出发,本打算先行征四川,但由于李定国桂林大捷的消息传来,顺治帝紧急命令他改道前往湖南。
(五)
尼堪的到来,使得清军的力量再度强大,但李定国依旧保持冷静,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尼堪的部队一路推进,占领了长沙、湘潭等地,兵锋直指宝庆。
然而,李定国巧妙地设置了伏击圈。当尼堪带领部队深入二十里左右时,明军
发布于:天津市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