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春,东北局发出了指令,要求沈阳冶炼厂派遣八名专业技术人员,外加十二名负责运输押运的工作人员,前往上海,紧急运送1000吨铜元回沈阳。这些铜元准备在经过冶炼后,供给东北地区的相关兵工厂,以供生产子弹壳、炮弹壳和电线芯等重要军需物资,用于支援国家的抗美援朝战争。
沈阳冶炼厂的队伍抵达上海后,他们入住了东北局的驻上海办事处。在华东军区的协助下,经过严格的检斤、过数及装车工作(每个木箱重50斤),他们终于将这批铜元装载上货运火车,开始向东北发运。经过数月的精心安排,整整1000吨的铜元运送工作顺利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铜元的来源非常特殊。据信,它们是日本在抗日战争期间通过霸道手段从上海以及中国其他地区掠夺而来的;战后在日本境内发现的中国铜元总共竟达到11000吨,而用于战斗的具体数量,目前已无法考证。同时,留在上海的这部分铜元,显然是由于日本投降时未能及时运走,被国民党中央信托局接收,并最终转交给国民党兵工署。到了上海即将解放时,兵工署手中尚存5000吨,部分可能已经用于军事生产。
展开剩余64%1949年3月,国民党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下,开始紧急将战略物资转移至台湾,兵工署于是声令招商局调派船只,将所有库存运往台湾。就在他们成功运走1000吨铜元之后,我们的地下党及招商局内的一些进步人士迅速察觉到了敌人的阴谋,他们紧密合作,巧妙地将剩余的4000吨铜元装上铁驳船,拖延运输时间。随着上海的解放,这4000吨铜元最终从吴淞口附近的滞留地点运回,根据解放军总代表的指示,彻底交给了中国人民银行,完成了入库程序。
铜元,是清末民初时期铸造的各种新式铜币的统称,民间常称之为“铜板”。它们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上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铜元的中心没有孔洞,主要是模仿香港的铜辅币而铸造的。这些铜元在流通早期,100枚可以换取1枚银元,类似于当代的分币,每枚铜元的重量为2钱,含95%的铜成分,其质量与现代的硬币颇为接近,成为中国最早的机制币种之一。
在1905年后,铜元又逐渐分为二分、五分、一角和二角等四种面额,分别对应现在的2分、5分、1角和2角硬币。这些铜元主要在市场上流通,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货币。当时,短短的一两个铜元就能够购买一个热腾腾的烧饼,或是乘坐一次电车,对普通家庭而言,一两个铜元的价值波动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计。
然而到了抗战时期,铜元的货币功能已逐渐减弱。但由于铜元富含95%的铜(余下为一些稀有金属如镍、铬等),在制造子弹壳、炮弹壳和铜线芯等军需物资中具有极高的价值,提炼铜元中的纯铜,不仅更便利,而且经济,因而铜元成为了紧缺的战略物资。当沈阳冶炼厂提走1000吨铜元后,上海仍旧留有3000吨,鉴于上海及周边地区也有冶炼厂,国家也可能给当地工厂分拨了部分铜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批铜元会得到合理利用,为国家的战争努力服务。
到了2004年,已经停产的沈阳冶炼厂的地下,依旧能够挖掘出一些铜元,岁月在此留下了沉淀与历史的痕迹。
发布于:天津市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